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人工智能新政策为智能矿山建设注入新动力

时间:2025/8/27 11:11:10

     8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 “到 2027 年实现人工智能与重点领域深度融合” 的阶段性目标,为智能矿山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时间坐标和行动指南。《意见》不仅在目标和任务上为智能矿山建设指明了方向,还在保障措施方面释放出了诸多政策红利,为矿山智能化改造提供了从资金支持到技术赋能的全链条保障。
    在“人工智能 + 产业发展” 板块强调的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这与矿业行业长期以来追求的高效生产、精细管理的目标不谋而合。矿山生产涉及多个环节,从勘探、开采、运输到加工,每个环节都需要紧密协作,实现智能化联动,才能提高整体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而“人工智能 + 治理能力” 板块提及的安全生产智能监管,更是直击矿山的痛点。矿山生产环境复杂,安全风险高,传统的安全监管方式存在诸多局限性。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 AI 视频监控实时预警,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智能装备替代高危岗位,可有效降低人员伤亡风险,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例如,针对矿山安全生产,《意见》提出的“AI 视频监控实时预警”“智能装备替代高危岗位” 等具体路径,直接对应此前《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中 “2026 年危险岗位智能装备替代率超 30%” 的量化指标。这表明国家在政策层面上的连贯性和协同性,为矿山企业推进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有力的支持。
    在资金支持方面,《意见》明确提出“优化智能算力统筹”,这将有效解决矿山智能化改造中的算力瓶颈问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与 “东数西算” 枢纽节点布局,犹如一场及时雨,为矿山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通过合理调配算力资源,可降低矿山企业算力成本 30%-50%,这无疑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使得 AI 算法在地质建模、设备运维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成为可能。
  “培育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商” 这一举措,将为矿山企业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技术服务。这些服务商能够根据矿山企业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智能化解决方案,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矿山行业的落地应用。
    湖州南方矿业有限公司将 5G 数智技术与绿色矿山建设深度融合,在矿卡无人驾驶、远程操控、智能调度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2023 年引入伯镭科技纯电动 + 全无人运输方案后,部署的电牛 105 纯电动无人矿卡在矿区实现 7*24 小时运输全流程智能化升级,成为国内首个纯电动无人矿卡运输常态化运营的矿山典范。
    该系统通过 5G 专网实现厘米级定位与毫秒级响应,他们自主研发的智能调度系统支持多台矿卡在装载区自动排队、与电动装载机协同作业,实现自泊装料 + 多机编队的高效运行模式。其轨迹规划时间不超过 0.1 秒,全局调度效率提升 40%,同时彻底消除了人工驾驶的安全隐患。
    湖州南方矿业还积极探索 "零碳矿山" 建设,采用 "光伏 + 储能" 形式最大化实现绿电价值,先后被评为 "中国绿色生态研究基地""浙江省智能化绿色矿山" 等称号。
5G + 无人驾驶、智能巡检、AI 粒径监测、集成自动装车等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安全风险,为矿山智能化建设树立了新的标杆。
    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矿业行业的生产范式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的“人海战术” 逐步迈向以 “智能中枢” 为核心的智能化生产模式。新疆大明矿业便是这场变革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新疆大明矿业通过实施“地质建模 — 智能调度 — 远程操控” 全链条智能化改造,在掘进、运输等 6 个高危环节成功实现无人化作业。这一举措使得井下直接作业人员从 80 人锐减至 15 人,安全事故率大幅下降 60%。其成功的核心经验在于积极响应政策鼓励的 “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模式,与高校共建智能矿山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技术攻关。通过不懈努力,他们突破了井下高压电力载波通信技术,成功解决了设备联网的 “最后一公里” 难题,为矿山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也成为《意见》中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的生动实践案例。
    山东黄金集团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深处的玉龙矿业则在全流程数据驱动决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了“AI + 工业互联网” 平台。该平台实时采集 2000 多个设备传感器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充填工艺进行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尾砂利用率提升至 90%以上,年减少尾矿排放 20 万吨。这一案例充分印证了政策中强调的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 的重要性。通过对数据资产的有效管理,玉龙矿业不仅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标,还探索出了一条 “尾矿资源化” 的绿色发展新路径,为矿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矿山管理体系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实现了安全与效率的双提升。
    马钢矿业资源集团积极响应国家 "人工智能 +" 行动战略,在旗下南山矿、罗河矿、张庄矿、姑山矿等矿山大力推进智能化建设,通过 "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少人" 的发展路径,实现了生产效率提升、安全水平提高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目标,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马钢矿业在智能矿山建设过程中,积极应用 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形成了多项技术创新亮点。在 5G 网络部署方面,南山矿和尚桥采场完成 5G 网络部署,包括 5G 室内分布系统、5G 室外宏站,将 MEC 与数据中心部署在同一机房,支持云服务管理、设备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实现生产数据本地处理计算,降低时延。
    在无人驾驶技术应用方面,马钢矿业实现了露天矿卡 5G 无人驾驶和井下电机车、铲运机无人驾驶的全覆盖。无人驾驶矿车系统包括智能调度和监管系统、无人运输仿真系统、矿用宽体自卸车无人驾驶系统等,通过5G+MEC 的低时延和大带宽确保无人驾驶车辆与远端控制中心实时连接,以及远程应急接管能力。同时利用 5G 网络实现无人矿车与电铲的协同作业,优化装载作业流程。
    在数字孪生与三维建模方面,马钢矿业在多个矿山应用三维扫描技术,实现料堆三维建模及计算,完成实时盘库、制定作业计划,项目实施后料场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生产效率提高 20%。张庄矿利用三维激光建模技术对库区进行建模,实现智能抓斗精准作业。
    马钢矿业还构建了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以网络安全管理中心为核心,建立 "零信任机制",采取 IPV4、IPV6 双栈运行,为工业现场 5G 终端海量接入打下基础;采用 FlexE 技术在主干线路为不同应用划分不同切片,确保物理隔离,构建 5G 混合专网,保障了智能矿山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马钢矿业的这些成果与《意见》中 “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 的要求高度契合,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在高危场景中的 “哨兵” 作用,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
    陕西府谷瑞丰煤矿在设备运维模式智能化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其智能管控中心通过 AI 算法对通风、排水等 12 个子系统进行协同优化,设备故障率下降 40%,单班作业人数减少 50%。该项目充分利用了政策支持的 “模型即服务”(MaaS)模式,按需采购设备预测性维护模型,使中小矿山企业也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享受到 AI 技术带来的红利,成功破解了 “智能化改造成本高” 的行业共性难题,为中小矿山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尽管矿山智能化建设在政策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核心瓶颈,这些瓶颈制约着矿山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
技术集成度不足是一个突出问题。当前,矿山智能化建设涉及众多设备和系统,不同厂商的设备协议不互通,导致“数据孤岛” 现象严重。例如,某矿山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20% 的智能化设备因接口标准差异无法接入统一平台,数据无法共享,设备之间难以实现协同工作,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效率,还增加了运维成本。据不完全统计,因系统集成问题导致的智能化项目延期交付率高达 30%,额外增加的改造成本平均在 200-500 万元之间,这对于矿山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复合型人才缺口也是制约矿山智能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智能矿山建设需要既懂矿业工程又精通 AI 算法的跨界人才,但目前这类人才极度匮乏。全国智能采矿专业毕业生仅能满足行业 30% 的人才需求,人才短缺导致矿山企业在智能化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技术难题无法及时解决,项目推进缓慢。例如,某矿山企业在引入一套先进的 AI 选矿系统后,由于缺乏专业人才进行系统调试和优化,设备运行效率远未达到预期,不仅浪费了大量资金,还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进度。
商业模式创新也是矿山智能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中小矿山企业普遍面临“改造成本高、投资回报慢” 的困境,难以承担大规模智能化改造的资金压力。传统的一次性采购设备和技术的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急需探索 “AI 租赁”“效果付费” 等轻资产模式,以降低企业的初始投入,提高智能化改造的积极性。
    随着“人工智能 +” 行动的深入实施,智能矿山建设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将呈现出三大显著发展趋势,为矿业行业带来深刻变革。
    一是全生命周期智能化:从勘探阶段的 AI 成矿模型,到开采阶段的无人化作业,再到闭坑后的生态修复智能规划,形成 “探测 — 开发 — 修复” 闭环。
    在勘探阶段,AI 成矿模型的应用将成为找矿的有力工具。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大数据中心的 “找矿预测大模型数据集” 成功入选四川省第二批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通过整合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探以及地质环境监测等多种类型的数据,融合专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构建的 92 个找矿预测要素模型显著提高了勘查选区效率,成本降低了约 40% ,成功预测的 20 个找矿靶区预计将为相关产业带来超过 50 亿元的增值。这一成果充分展示了 AI 成矿模型在提高找矿效率和精准度方面的巨大潜力,未来有望在更多矿山得到广泛应用。
    开采阶段的无人化作业将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矿山将引入无人驾驶矿卡、智能采矿设备等,实现开采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华能伊敏露天矿部署的百台级纯电动无人驾驶矿卡集群,通过集成 5G+V2X 技术,实现了运输效率提升 20%,碳排放减少 4.8 万吨 / 年,事故发生率降至 0.1 次 / 万小时的优异成绩。这种无人化作业模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还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是未来矿山开采的发展方向。
闭坑后的生态修复智能规划也将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通过对矿山地质、土壤、植被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利用 AI 算法制定个性化的生态修复方案,实现矿山生态环境的快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绿色低碳深度融合:光伏 + 储能 + AI 调度技术在露天矿的应用率将超 60%,推动矿山综合能耗下降 25%,碳排放强度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绿色低碳是矿山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未来光伏 + 储能 + AI 调度技术将在露天矿得到广泛应用。华能伊敏露天矿首创的 “光储充运” 一体化系统,利用排土场光伏矩阵为矿卡提供绿电,每年替代柴油 1.5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 4.8 万吨,相当于种下 26 万棵树。在 - 40℃环境下实现电池 8 小时续航,为解决矿山能源供应和碳排放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预计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光伏 + 储能 + AI 调度技术在露天矿的应用率将大幅提高,推动矿山综合能耗显著下降,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矿山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三是全球化竞争力凸显:中国智能矿山技术与装备加速“出海”,在 “一带一路” 沿线矿产项目中,国产无人矿卡、智能分选设备市场占有率已达 25%,预计 2030 年突破 50%。
在全球矿业智能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智能矿山技术与装备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可靠的质量和高性价比,正加速“出海”,走向国际市场。在 “一带一路” 沿线矿产项目中,国产无人矿卡、智能分选设备等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已达 25%。随着中国智能矿山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以及国际市场对智能化矿山设备需求的不断增加,预计到 2030 年,国产智能矿山技术与装备在 “一带一路” 沿线市场占有率将突破 50%,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矿业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政策的东风已然吹响,智能矿山建设不仅是技术升级的必答题,更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当 AI 算法与矿山岩层共振,当政策红利与产业创新同频,一个安全、高效、绿色的矿业新未来正在加速到来。对于矿山企业而言,唯有紧握政策机遇,勇闯技术 “无人区”,才能在智能化浪潮中抢占先机,书写矿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史京玺  绿色矿山网  2025.08.27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