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陕西省地质找矿队伍以端牢能源“饭碗”为己任,深入践行“国家所需、陕西所能”,努力打造秦岭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地和国家氦气资源战略基地,找矿工作亮点纷呈,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贡献陕西力量。近期,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编印了《陕西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典型案例汇编》,梳理形成了17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即日起,本公众号特推出“找矿突破陕西行动”系列报道,逐一分享17个典型案例,供各地参考借鉴。
坚持基础公益先行 地质调查成果丰硕
陕西首次发现沉积型锂矿资源
有这样一支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年轻专业技术团队,三年时间,他们在扬子地台北缘锂矿找矿中发现了20多处锂矿点,预测氧化锂潜在资源150万吨,填补了陕西省沉积型锂矿资源的空白,为陕西省锂矿资源勘查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乐于奉献 勇挑重担
锂作为新兴产业“资源新星”,被广泛应用于电池、陶瓷、玻璃、润滑剂、制冷液、核工业以及光电等行业,但我国锂矿石主要依靠进口,严重受到国外制约。为响应国家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战略部署,加快推动地质调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部署了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扬子地台北缘南郑——镇巴——带锂矿调查评价”项目,并抽调业务骨干组建锂矿调查项目组。面对领域新、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扬子地台北缘沉积型锂矿调查研究团队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为国找矿”的使命,坚定地踏上秦巴山区锂矿调查的征途。三年来,项目组成员全身心投入到地质事业之中,他们长时间坚守野外一线,一年平均在野外工作时间近300天。他们满怀找矿报国激情,为扬子地台锂矿调查评价及综合研究工作默默奉献着。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们从不退缩,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克服困难,继续前行。他们始终铭记各自的岗位职责,潜心钻研专业理论。在野外的路线剖面测制、化探异常查证、槽探钻探工程编录过程中,他们相互交流探讨,提升认识水平。工作之余,他们还坚持阅读专业书籍和相关论文,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提出新想法、新认识。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项目组找矿成果突出,2021年受到省自然资源厅通报表彰。
艰苦奋斗 能打胜仗
“扬子地台北缘南郑——镇巴——带锂矿调查评价”项目工作区位于秦巴山区,山崖陡峭,沟深林密,山上基本没有道路可以通行。为了细致地观察地质现象、矿化线索,精准采集测试样品,项目组成员披荆斩棘、翻山越岭,深入各个地质观测点。野外取样后,他们还要背着沉重的样品,沿着陡峭的山路再回到驻地。由于他们总是天亮出发、天黑返回,身上也经常带着跌倒擦伤、蜂蜇虫咬的痕迹,民工师傅常常笑着感叹道:“你们地质队员真辛苦。”项目组成员却笑着回应:“不辛苦,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至今回想起在野外开展调查时发生的危险事件,仍心有余悸。那天,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眼看地质观测点已经在不远处了,可一行三人却被眼前三米多高的陡崖挡住了去路。项目负责人以及两位项目组成员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决定从两侧稍缓的山坡穿过去,谁知刚走几步就惊动了马蜂,大家迅速俯身逃离躲避,但还是被不同程度地蜇伤,队员们用应急药品简单处理伤口之后便下山治疗,第一天他们铩羽而归。第二天,三人决定换个方向翻越陡崖,但因为不了解周围地形又以失败告终。最终,他们历经三次才见到了要寻找的含矿岩石……野外调查过程中类似的事件数不胜数,对此队员们都毫无怨言,坚持攻坚克难。他们白天跋山涉水,晚上加班整理资料,以便为第二天的调查工作做准备,这样高饱和度的工作往往让队员们凌晨一两点还没休息。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队员们秉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工作态度,发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创业精神,终于实现了扬子地台北缘锂矿的找矿突破。
找矿立功 初心不改
经过三年的找矿奋战,扬子地台北缘沉积型锂矿终于实现了前期从无到有、后期从有到富的华丽转身,取得突破性成果。在基础研究方面,项目组首次系统识别出扬子地台北缘沉积型锂矿的主要赋矿层位及岩性,确定了二叠系吴家坪组王坡段是寻找沉积型锂矿的最有利层位;在找矿方面,项目组新发现了锂矿点20余处,圈定锂矿体55条,氧化锂品位0.1%—0.3%,最高0.8%;在理论创新方面,项目组成员通过对赋存状态研究,查明了锂主要以离子形式吸附赋存于高岭石和伊蒙混层,分析了成矿规律,总结了锂矿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建立了扬子北缘沉积型锂矿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模型。
成绩不是奋斗的终点,扬子地台北缘沉积型锂矿调查研究团队将继续在扬子锂矿调查研究一线奋斗,在陕西省战略性矿产找矿中取得新的突破,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新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