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时间:2017/8/4 16:57:44

     7月24日上午,国土资源部隆重举行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掀起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新的热潮。
  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孙绍骋在会上讲话。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土地副总督察张德霖主持。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库热西,副部长曹卫星,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凌月明,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部纪检组组长赵凤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部党组成员、国家土地副总督察严之尧,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龙,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国土资源部原党组成员孟宪来,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颖出席报告会。
  由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吉林省委等联合组织的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的5位成员,分别是吉林大学副校长孙友宏,黄大年生前的科研助手、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于平,吉林大学党委统战部副部长、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任波,黄大年的学生、吉林大学2017级博士研究生乔中坤和吉林日报社记者孙春艳。报告会上,他们分别作了题为《战略科学家的中国梦》《地质宫不灭的灯火》《留学报国的时代楷模》《黄老师,我们想您》《心有大爱 至诚报国》的报告,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了黄大年同志感人至深的事迹。
  “黄大年同志传承和发扬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爱国、报国情怀和科学拼搏精神,以服务国家、报效人民为己任,是新时期地质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杰出楷模,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孙绍骋在讲话中指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宣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彰显了党中央一以贯之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治国理念,强化了新时期的价值导向,也体现了党中央对地质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深入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必将鼓舞和激励全系统广大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为完成总书记交给我们的任务,实现“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快速突破而努力奋斗。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激发和弘扬地质科技工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奉献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大力弘扬李四光精神,继承地质“三光荣”传统,培育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的核心价值观。
    孙绍骋要求,国土资源系统各级党组织要精心部署,认真组织,把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活动持续引向深入——
    要把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鲜活素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对标先进、见贤思齐,推动学做互进、知行合一,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四个意识”,践行“四讲四有”,争做合格共产党员。
    要把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同“责任落实年”活动相结合,同国土资源改革实践相结合,落实总书记“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的要求,集中精力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确保“责任落实年”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全系统广大科技人员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主动担负起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重任,要有远大的抱负,始终以国家需要为己任,努力践行科学报国的责任与担当;要锐意进取,不懈探索,勇于创新,脚踏实地,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落实总书记关于国土资源工作的指示精神,为开创地质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黄大年同志生前是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怀着一腔爱国热情义无反顾返回祖国,担任母校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东北地区首位引进的“千人计划”专家。7年多来,他不计得失、只争朝夕,带领科研团队辛勤奉献、顽强攻关,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今年1月,黄大年同志因病逝世,年仅58岁。
   国土资源部总规划师李永杰,部机关全体干部、部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吉林大学校友会在京校友在主会场参加报告会;报告会在各省(区、市)和有条件的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及其他部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机构设立了分会场。

 

     战略科学家的中国梦
   几个月来,我和很多人一样,始终不能接受一位曾经熟悉的好学长、好同事突然离去的事实。每当想起和黄大年同志结识、共事的点点滴滴,都感到无比痛惜,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002年,我应邀到英国参加学术会议。大年很忙,但听说母校来人,还是抽出时间见面。他拉着我们住在他家里,让我们在异国他乡感受到兄弟般的情意。我们为他取得的成绩而自豪,他却郑重地说:作为国家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而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祖国却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刚刚起步,那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2009年12月,黄大年在国家和母校事业的召唤下,毅然放弃了在英国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作为国家第二批“千人计划”入选专家,也是第一位来到东北的“千人计划”专家,回到吉林大学全职任教。2010年,他成为国家“地球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而我则是该项目下第五子课题——“地壳一号万米钻机”的研发负责人,从此,共同的事业使我们有了更多相知的机会。
   与黄大年共事的这些年,我深刻感受到他是一个永远把国家的利益和需要放在首位的人,总是把个人得失抛在脑后,不了解他的人甚至会觉得他有点傻。
   当初,只为了那一句“我是有祖国的人”,就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说服妻子中断个人事业,留下还在读书的女儿,告别国际顶尖的科研团队,回到祖国,回到东北这块黑土地;回到母校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甚至没有节假日概念;有时候,当他听说其他科研单位的重要课题是当前国家亟待突破和解决的,就会暂时放下自己的工作,积极帮人家设计项目、争取资金,为的是推动国家科技总体战略向前发展;他曾担任院士评审专家,我们劝他也申报院士,他却说:暂时不考虑这个事情,先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回国以来,他时刻把巡天、探地、潜海的责任与担当扛在肩头,把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紧迫感和科教强国的使命放在心上,敬业拼搏,鞠躬尽瘁。
   7年间,他指导了18名博士研究生、26名硕士研究生。2010年学校推行名师班主任计划,当我们试探性地问他是否愿意担任“李四光本科生试验班”班主任时,黄大年当即表示:我非常愿意。他为本科生授课,走进学生宿舍,了解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意愿,逐个儿帮他们规划研究方向,还自掏腰包给班级24名学生每人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他总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和团队成员接触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和设备,默默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助患重病学生家长解决治疗问题……直到后来身卧病榻,黄大年仍然在为学生们布置工作、修改报告、制定科研方向。
   7年间,他自己都记不清楚,到底每年要在飞机上度过多少时日,他更不知道,地质宫五楼的灯光照进了多少人的梦乡。他总是憋足了劲儿地与时间赛跑,紧迫感和责任感却让他忙不完的工作越来越多。
   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他的脚步却越来越急,同事和学生私下里都叫他“拼命黄郎”。可是,人毕竟不是钢筋铁骨。
   2016年6月底,吃着速效救心丸的黄大年完成了一个超亿元的国家大型项目评审验收工作。当时团队所有的人都为他的身体状况捏了一把汗,也第一次明显感觉到他的健康状况亮了红灯。大家都劝他放下工作休息一段时间,但是他拒绝了。他说,我的休息可以等一等,但是国家当前迫切需要攻克的项目,一刻也不能等!11月29日凌晨,在北京飞往成都的飞机上,他再次昏迷,到成都接受了简单的治疗后,带病出现在第二天的会场上……直到12月8日,这位不听话的病人终于被医生勒令入院了。可是他干脆把病房变成了办公室,一刻不闲。并在入院后第三天就给学校领导发短信表示:治疗期间不会对工作有影响,争取两周内重返岗位。
   2017年1月8日,大年带着对党和国家教育、科研、国防事业的忠诚与期盼,永远离开了我们。(吉林大学副校长 孙友宏)

 

     地质宫不灭的灯火
   七年前,黄老师回到中国。七年的时间里,黄老师带领科研团队突破国外高精度探测装备技术封锁,推动中国真正进入“深地时代”。在这七年里,也让我亲身感受到一位“战略科学家”的“赤子之心”。
   黄老师常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向深海进军,向深空进军,向深地进军,这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黄老师在英国时,领导的是由牛津、剑桥毕业生甚至是诺贝尔奖提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所取得的技术突破既可以应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也可用于潜艇攻防和穿透侦察,而这些技术长期以来一直严控对华出口。
   从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起,他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全国400多位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秀科技人员,开展“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和“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两个重大项目攻关研究,总投入5亿多元。通俗地说,一个就像在飞机、舰船、卫星等移动平台上安装“千里眼”,看穿地下深埋的矿藏和潜伏的目标;另一个就是自主研发给地球做CT和核磁的仪器装备,让地下两公里甚至更远都变成“透明”的。
   为了尽快突破装备技术瓶颈,黄大年把自己关进办公室,没日没夜地设计科研思路。地质宫晚上10点熄灯封楼,可他经常工作到后半夜,门卫大爷为此和我们抱怨过好多次。他说,“我在这儿工作了这么多年,还没见过工作这么‘着魔’的”。
   正是凭着这股“着魔的劲儿”,让我国在航空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上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而且数据获取能力和精度与国际的差距至少缩短了20年,理论算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正是凭着这股“着魔的劲儿”,他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用短短5年时间,使我国深部探测装备从落后,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向深地进军打造了国产利器……让整个国际地学界惊叹:中国真正进入“深地时代”!
   涉及经费5亿多元的两个项目,需要很多单位交叉合作,他没有把眼光仅仅盯在吉林大学,而是放眼全国,寻找最好的合作伙伴。他甚至主动去给这些科研单位打电话,开门见山地和人家说:我有个上亿元的项目,你们的技术符合我们的要求,我可以提供经费,一起合作完成这个项目。接电话的甚至以为遇到了骗子。
   他直言不讳的表达方式、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和身边的每一个人。项目开会,无论什么人在场,他发言从不寒暄客套,而是直面问题,一针见血。他一再强调“技术指标不能模棱两可”,任何一项说不清楚,他都不予通过;他要求所有提交的材料都要“无懈可击”,不到最后期限,他都会一遍遍修改完善,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还从国外引入一套在线项目管理系统,把技术任务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通过这套系统,他可以随时掌握团队成员工作动态、项目进展和人员去向,这样一套近乎无情的软件让大家叫苦不迭,都觉得黄老师太不近人情了,而他却说:在工作上,不要和我讲人情!
   记得2011年4月份,一天上午,要进行每个月的项目课题组长视频答辩会,马上就要开会了,要求提前上交的材料还没收齐,多个视频会场的人也没到齐。黄老师生气地把自己的手机摔到了地上,屏幕一下摔得粉碎,他拍着桌子吼道:“我们拿了纳税人的钱,汇报材料不好好做,开会不按时到?这简直是人浮于事!”我们都惊呆了,从来没见过黄老师发这么大的火。事后,他和我说:“于平啊,我实在无法忍受有人对科研进度随意拖拉。我担心这样下去,中国会赶不上啊!”
   在他回国七年的时间里,他和很多单位都有项目合作。作为他的助手,我都无法准确说出黄老师同时在承担多少个项目科研工作,但我却知道他的身体开始遭受病痛的折磨。
   2016年6月27号,在工作中,黄老师晕倒了,摔倒的声音惊动了秘书小王,她赶忙冲进黄老师的办公室迅速喂他服下速效救心丸,醒过来之后,黄老师只说了一句话:千万不要告诉别人。11月29日凌晨,黄老师又晕倒在北京到成都开会的飞机上,落地后,他被迅速送往医院,躺在急救担架上的黄老师紧紧抱着笔记本电脑,死死地不肯松手。黄老师醒来后对医生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黄老师去世后,好多人都很怀念他。有一个经常接送他去机场的出租车司机师傅,在黄老师去世的当天晚上打电话给我,哽咽着问我:黄老师怎么了?网上的报道是真的吗?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他在电话那头失声痛哭。上周,我又坐他的车去机场,他说还想为黄老师做点事,他知道一般的车忌拉骨灰,如果黄老师骨灰运回老家南宁,他想再送他一次。
   直到今天,我每次走过地质宫前,都不由得望向五楼那个熟悉的窗口,黄老师在的时候,通常灯一直会亮到后半夜。可是我再也看不到那灯光了,因为点亮它的人太累了,一狠心给自己放了一个没有期限的长假……但他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点亮了永不熄灭的灯火。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于平)

 

黄老师,我们想您!
   当我从无数个恸哭的梦中惊醒,当我看着老师安静的微信再也没有弹出消息,当我到达地质宫五楼,电梯门打开的一刹那,看见老师办公室的灯没有亮……我知道,他真的走了。
   做黄老师的学生是我从本科入学第一天起就萌生的愿望。记得面试的那个下午,我心里非常紧张,说话都有些哆嗦。看到我这么紧张,黄老师就温和地跟我讲起了他的求学史,讲他在国外的工作经历……谈了整整一下午,最后黄老师握着我的手,微笑着说:“中坤,欢迎加入我们的团队,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跟我做科研的日子会很苦很累,但一定很值得。”
   在黄老师眼里,我们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只要因材施教都能成才。在给学生设计研究方向时,他总是考虑我们的兴趣爱好和发展前途,并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师兄周帅痴迷无人机操控,立志在航空地球物理勘探领域有所作为。黄老师看他是个“苗子”,就把他选入了“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项目组做操控手。一段时间后,普通无人机的多种机型他都能掌控了,需要去更高的平台学习。可光学费就是2万4千元,周帅拿不出来这么多钱,黄老师告诉他,你不用为钱的事发愁,只管安心学习。就这样,黄老师给他拿了3万块钱,资助他去北京学习。两个月后,周帅成为国内第四个获得了100公斤重量级无人直升机机长执照的学员。在周帅拿到执照那天,黄老师高兴极了,开心得像个孩子!
   黄老师是天底下最忙的老师。可无论他走到哪里,我们都觉得他好像就在身边。他的笔记本电脑上,给每个学生都建了学习笔记和读书报告文件夹,开会休息期间就通过邮件进行批阅。他还经常利用出差的午休时间,召开电话、视频会议,给大家耐心解答问题。出差回来的第一站永远是实验室,检查我们学习近况,解答疑难问题。
   那是2016年12月5日下午,黄老师出差回来,和往常一样,我们都到他办公室门前排队问问题。排到师兄王泰涵时,已是晚上9点多了,他探头一看,见黄老师神态十分疲惫,身子靠在椅子上。王泰涵不忍心,就说:“老师您回家休息吧,我明天再问”,黄老师说,没事,你坐过来吧。一个多小时后,四个问题解答了两个,黄老师说,剩下那两个我再思考一下。随后黄老师问:“你吃饭了吗?我请你吃饭吧。”这时王泰涵意识到,从机场回来黄老师还没有吃晚饭。
   黄老师入院的第二天,点名让王泰涵过去。王泰涵以为是让他去陪护,没想到刚一进病房,打了一天点滴的黄老师就从床上坐了起来,“我这两天一直思考你的后两个问题,现在就在这儿给你讲讲。”边写边讲的黄老师手腕里还埋着针管,胳膊也有些颤抖,不停地喘着粗气。
   在黄老师手术前一天的凌晨一点,师姐周文月意外地收到了黄老师的微信,说他已经给剑桥大学发送了邮件,推荐师姐去攻读博士学位。黄老师去世后,师姐总是眼泛泪光,一遍一遍地和别人说起黄老师的叮嘱:“你们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来;你们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2014年的“十一”,老师带我们徒步,发现张代磊、张冲和周帅三位师兄们有心事,一问才知道在为交学费的事情发愁,第二天就让秘书交给他们每人一万块钱,说是从学科经费里节省出来的。第二年的学费也是这么解决的。后来,师兄们通过助学金等形式补齐了费用,但直到黄老师去世,他们才知道,当年是黄老师用自己的工资给他们交的学费。
   2016年12月,黄老师病重住院。我们的心也被重重地敲击着。在校学生轮流值班、日夜守护,毕业的学生也从全国各地陆续回到长春看望他。
  今年1月13日,是黄老师追悼会的日子,那天长春大雪,零下23摄氏度,是我们一生中最冷的一天。我们捧着黄老师的遗像,为他送行。在长春市殡仪馆西辰厅,同学们强烈要求站在家属席上。仪式结束后,我们都不肯走,齐刷刷跪倒在地,决堤的泪水肆意奔流:黄老师,您说过每天晚上您脑海里都是我们,您说您有一身的本领要教给我们,您怎么忍心就这样丢下我们……
   黄老师,我们真的好想、好想您!     (吉林大学2017级博士研究生 乔中坤)


      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吉林大学原副书记韩晓峰这样说,在黄大年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在他们的青年时代,刚刚经历过文革,国家百废待兴,大家都渴望着自身能有所作为,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吉林大学地探学院党委书记黄忠民还记得,自己到长春地质学院报到当晚,黄大年作为年轻教师就来到新生宿舍,和学生们聊了两个小时的专业思想内容。那几年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他而坚定了为国找矿的理想,但黄忠民肯定是其中一个。
   黄大年的父母也是做地质工作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基因特质对他有很大的影响。那是2004年3月20日晚,黄大年在大西洋深水处接到了父亲病危的电话,此时,他正与美国某公司进行“重力梯度仪”军转民用领域的技术攻关。如果离开潜艇上岸,他将错过攻关尖端技术的机会。关键时刻,他强忍泪水,坚持做完试验。父亲十分理解他,在电话里嘱咐说:“你可以不孝,但不能不忠,你要记住,你是一个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病危,同样的试验从潜艇搬到飞机。临终前老人也只能以越洋电话嘱咐爱子:“大年,你要早点回来,给国家做点事情……”
   对于为什么“毅然回国”,在一封邮件中,黄大年这样写到:“我是这片土地哺育出来的炎黄之子,能够越洋求学获取他山之石仅是个偶然,回归故里才是必然,而非你说的‘毅然’,……国家‘千人计划’……与我寻梦般的追求有着魔力般巧合对接。”
   在国外18年,他一面刻苦地攀向科学的高峰,一面关注祖国地球物理领域的进展;他与母校保持着通畅联系,假期经常回来交流讲学,为学院与国外名校牵线搭桥。他,一直都在为回国做准备。
   在英国时,黄大年不仅事业成功,同时也是一个特别会生活的人。办派对、自驾游,坚持体育锻炼,和夫人亲自打理剑桥的别墅,花园里鲜花果子满处都是。
   回国7年,他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几乎都是午夜航班,机场、泡面和宾馆的枯燥充满着他的生活。要不就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还有办公室难以计数的不眠之夜。
   黄大年也有过一段不堪重负的时候,甚至一度萌生了辞去首席科学家职务的念头,只想去做一名普通的教授。那时,具有飞行员般良好体魄的黄大年因焦虑病倒,带状疱疹、炎症不褪,当时的疤痕好几年仍留在脸上。
   2010年7月,中组部组织“千人计划”专家到北戴河休假,黄大年也在其中。也是这次度假,黄大年结识了其他“千人计划”专家,他说,“有的人比我更难,真的是抛家舍业地回到了祖国,就是为了给国家和民族做点事”。
   2015年1月15日,黄大年与吉林大学续签“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协议时,只提了一个要求:再延长两年,我要在吉大一直工作到退休。
   他大学同学张贵宾回忆:“一次评审会,大年带着工作了一夜的倦容赶到测试现场,在无人机的轰鸣声中躲到工作车里蜷曲着打了个盹儿。那一刻,我看他像极了一个疲劳过度的民工。”
   回国7年,他一直像陀螺一样转着转着。2016年11月的日程表定格了他生命中最后的行程:北京—宁波—长春—北京—成都……最后的记录截止于11月29日。那天凌晨2 点,他在北京飞往成都的航班上晕倒。送到医院后,天一擦亮时他又“逃离”病房去参加会议。回到长春后,被强制做了检查。等结果的那两天,他竟然又去北京出了趟差。
   他为什么这样惜时而不惜命啊?
   著名科学家施一公替惺惺相惜的老友作了回答:大年是一个具有极其强烈的报国理想和报国冲动的人,他恨不得国家在军工、在一些敏感的战略学科昼夜之间就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元旦那天,浑身已经插满管子的黄大年一字一顿地对青年教师焦健说:“国家对科技创新这么重视……你们都要准备好,加油干呢…… ”
   黄大年,仅是这个名字,就是标志,就是精神,就是时代的楷模,就是中华民族奋起的力量!     (秘书处)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