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破解地勘业的发展瓶颈

时间:2017/4/17 10:39:25

    地勘发展的几十年,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从前几年的“躺着就能赚钱”,到现在“拼命工作还在减薪裁员 ”,地勘的发展,究竟被谁掐住了喉咙?
    下面从4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地勘行业的发展瓶颈,
    市场瓶颈:地勘单位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找矿,完成国家下达的地质勘查任务,没有什么盈余,根本谈不上有资金积累,甚至包袱越来越沉重。现在,又由于受传统体制的束缚和政府主导的矿业权垄断配置,地勘单位难以成为矿业市场的主体,不能实现探矿成果的收益,再加上自有资金的匮乏,既不愿意也不可能进行自有投入风险勘查。
    尽管有的地勘单位近几年来在社会地质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技术服务工作,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大多还是以“打工者”的角色挣一点可怜的劳务费,在市场方面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始终受制于“人”。如此一来,大多数地勘单位还只能由政府养着,在帮助政府实现资源垄断配置的同时,靠开展社会地质工作赚取微薄的利润,在经济上难以有大的发展。
    在现有体制下,地勘单位要突破市场瓶颈:
    一要靠国家的政策导向;
    二要坚持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模式;
    三要坚决走“瘦身精兵”之路,加强技术创新和特色服务,严格成本与风险控制,实施精细化的预算管理,追求实实在在的利润,增加资本积累。
    2、体制瓶颈:近十年来,地勘队伍已经完成了政府职能与事企职能的分离,并在实行事企分体运行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并没有解决事企职能的彻底分离。各省地勘单位基本上列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局,局属各地勘单位也均为事业单位。
    在管理体制上,地勘单位基本上还是采取两条腿走路,即“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事业、企业)”,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从实质上讲,地勘单位还是一种事企合一的经济体。
    受这种传统体制的约束,再由于政府对矿业权的垄断配置,地勘单位无论是在矿业权的获取,还是对自己所拥有的矿业权的处置和收益方面均受到很多限制,在人才、技术、资料、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也没有充分发挥,未能成为矿业市场的主体,不能建立和形成具有持续收益能力的支柱产业,严重影响了地勘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地勘单位要突破体制上的瓶颈,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将出资人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理人经营权明确区分开来,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通过组建专业勘探公司、矿业开发公司、矿山地质技术服务公司或整合进入大型矿业集团公司等形式或途径成为矿业市场的主体,构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改变“打工者”的身份,寻求跨越式的发展。
    3、管理瓶颈:地勘单位沿袭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要求,严重制约了自身经济的发展。归纳起来,认为地勘单位在经营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境:
    一是自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自成一体的封闭性管理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特征相悖,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二是权力集中在以主要领导者为核心的极少部分人员手中,决策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督、反馈和制约机制,在决策方面往往缺乏科学化和民主化;
    三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内部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渗透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导致单位内部形成各自的利益小集团,影响了制度执行的公平性,继而危害大局的发展。
    要突破管理上的瓶颈,除了进行根本性的产权制度改革以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经营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使地勘单位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责任与权益相对等;
    二是加强基础性管理工作,如市场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三是聘请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进行组织管理设计,引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弥补地勘单位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短板”,少交“学费”、少走弯路。
     4、管理混乱,政出多门:地勘行业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违法勘采与政出多门。违法勘采主要表现为不依法治矿,无证勘采或有证得不到法律保护,将人情、权力凌驾于国家法律法规之上,对环境污染听之任之,唯GDP 是从。
    政出多门,主要表现在农、林、国土、环保、安全、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各自行动,表面上在依法办事,实则对正规地质勘查行业实行管、卡、压,更有甚者以权谋私,以权入股。管理混乱还表现在政府各部门土地、矿政、环保、公安、公商、税务、林业等多头管理,多头管理又以多头收费为主,而真正出了问题又责任不清,互相推诿扯皮,地勘行业不堪重负。
    在矿业开发中个别贫困县和少数民族地区错误地理解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打着招商引资的牌子,在某些矿山搞群采群挖,采富弃贫,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使以后正常开采根本没法进行。
    地勘队伍还存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市场化程度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在加强地质找矿和地质勘查工作中,作为地勘单位,依法取得矿业权是先决条件,而现在由于种种政策的、经济的、社会的因素存在,办理矿权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大,矿权申办难度加大、维权成本高。地方政府成立资源管理委员会,以实际控制矿业权及其运作管理,制定地方政策,收取安全、投资保证金。同时,这些保证金并没有相应的专门账户进行管理,常被挪用,到时会以投资不到位、环境遭到破坏而不予退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选择地方企业开发资源,制定土地政策,帮助地方的矿业公司垄断辖区内的矿产开发,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当前的地勘工作和长远的地勘经济发展。
     2.出现人才断层,复合型人才缺乏: 人才断层和复合型人才缺乏。随着地勘经济和矿业开发的不断发展,地质找矿工作投入力度的加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很多地勘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严重断层,已退休的老同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年轻人在业务方面还不能很快上手,技术骨干凤毛麟角。随着地勘单位越来越多地融入地方、越来越多地走向社会,经营管理、综合研究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
    3.资源浪费严重,不同部门重复投资:地矿工作涉及地矿、有色、冶金、煤炭、化工、建材、武警黄金部队、核工业、石油、天然气等不同行业,不同行业之间资料互相封锁,不同行业之间往往又在相同的矿种上争抢地盘,这无形中造成了很多重复投资。如何将不同部门的资料在有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起来既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4.矿业权市场建设滞后:一是不少地区都缺乏矿权知识和观念,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认为在当地管辖的范围里发现的矿产资源就是所在地政府的,政府和矿业管理部门有权拍卖,有权按政府的“规划”开采;二是矿业权评估价款弹性太大,“贱价”、“天价”时有发生。
    5.忽视科技创新,勘探技术与装备较为落后:目前,我国很多地勘单位只注重开拓社会市场,增加经济效益,人力、物力的应用都集中在具体项目实施上,真正投资在科技创新、技术手段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资本少之又少,潜心搞研究的技术人员也很少。现有的勘查设备相对落后,对于设备,使用的多,维护的少,设备的实用性不够强,而对于有些先进设备,又缺乏高技术人才进行使用和维护。
    6.可行性研究与勘查工作脱节:投资人进行商业性地质勘查的最终目的是进行矿山设计和矿产开发,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怎样才能减少投资风险,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每个勘查投资人的共同心愿。这就需要在进行地质勘查的同时,开展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而目前在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中普遍存在地质勘查与可行性研究相互脱节的问题。矿床开发是否能够获得经济效益,不仅仅与矿床本身的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密切相关,还要涉及到国家的法律、宏观经济政策、矿山建设的内外部条件、矿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价格、环境保护、劳动安全等诸多因素。只有通过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才能真正减少投资风险,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秘书处)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