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假如没有勘查资质作“杠杆”,市场会怎样?

时间:2017/1/2 12:54:59

      笔者从近日召开的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6年工作会议获悉,地勘行业管理部门正在酝酿取消地质勘查资质审批,也就是说,以后承担地质勘查项目,不再以是否持有政府管理部门核发的勘查资质为先决条件。
  此消息一出,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了担忧。他们认为,勘查资质是进入地质勘查市场的“通行证”,代表着一定的勘查工作经历和技术水平、装备条件。一旦取消,一些技术水平低的“草台班子”会粉墨登场搅乱勘查市场,从而对一些原本具有较高信誉和技术水平的地勘单位产生“挤出效应”,恶性竞争的结果是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导致勘查技术停步不前。
  客观来讲,这种担忧并非毫无道理。但是,从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大势看,长期靠勘查资质来封闭市场不利于激发勘查市场主体的活力,也不能从根本上调动找矿人的积极性。取消审批并非放手不管,而是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自治、行业协会约束、社会公众监督,构建多渠道地质勘查市场社会共治格局和地质勘查诚信体系。
  没有勘查资质作“杠杆”,勘查投资人会更谨慎地选择探矿者。随着财政资金退出竞争性的矿产勘查领域,社会资本已成为商业性勘查的绝对主力。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投资人会告别原来对甲级地质勘查单位的固有信赖,转而寻求有丰富找矿经验的勘查机构,甚至高薪聘用知名的地质师团队。因为他们更在意矿产勘查中的“机会成本”:同样的矿段,同样的勘查工作阶段,执行同样的技术规范,不同的探矿者,找矿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
  没有勘查资质作“杠杆”, 职业地质人会更加渴望实现责权利的统一。不管是在现有地勘单位,或是以后的地质师事务所,靠专业技术安身立命,可能是大多数地质人的自愿选择。在“单位人”的体制下,由找矿效果衍生的责权利的承担主体,是地质人所在的团队。不再有单位当“保护伞”后,职业地质人会更加珍惜客户的信任,珍惜个人的声誉,尽其所能为自己的执业经历“加分”,也会更加关注付出后的利益回报。以往只在国外出现的“找到一个大矿后获得的利益够享用大半生”的情形,或许真得为期不远了。相应地,因技术低劣、严重失信等被勘查市场淘汰,同样是一种结局。
  没有勘查资质作“杠杆”,会加速行业协会的职能回归。现由政府管理部门承担的能力建设、市场规范、国际交流乃至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等职责,将由行业协会来承接。作为勘查市场的参与者,地质师或者其他探矿参与者,需要依托行业协会的平台,规范从业行为、维护同业权益、促进行业进步,自然地会对协会产生更多的依赖感、归属感。
  当然,取消地质勘查资质,还会带来其他一些变化。比如,政府管理部门会显著加强对勘查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将更加严苛;再如,会带来现有地勘队伍的分化、专业分工的细化等,这些也许正是构建地勘市场社会共治格局的题中之举。
  “让子弹飞一会儿”这句曾经流行的揶揄语,或许正适用当下的地质勘查行业。没有地质勘查资质作“杠杆”, 找矿勘查工作会变换新的组织形式而延续,依然值得期待——经历了30多年市场经济洗礼的中国地质勘查行业,应该有而且必须要有这个自信!(秘书处)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